王维和公主是什么梗你造吗 为了当状元王维抱住公主的大腿(2)

雨天

四海八荒网2019-07-10 16:10:09

  新、旧唐书称,王维是开元初夺得状元,历任太乐丞、济州司仓从军、右拾遗、监察御史等。王维靠联系意外夺取状元及他写的那些树碑立传的应制诗、阿谀奉承的唱和诗,也引起了人们谴责,遭同期甚至后世诸多文人讥讽为“才思高,人品差”。王维的才思绝非滥竽充数,其做官亦勤政为民、清正廉洁。然而,仅因王维拗不过大环境才不得不托联系、找靠山夺得了状元,后世文人一直对他诟病。看来,任何时分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竞赛得到的东西,才最令人心宽。

  延伸阅览:古人为了做弊都有那些方法

  自科举制度从隋代诞生后,平民终于有了一条不必流血就能通往上层阶级的道路,于是便有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进京赶考场景。这个千军万马过的是真正的独木桥。拿清代来说,三年一次的会试在乾隆五十四年只录取了96人,而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三亿人。正所谓世界上本没有做弊,参与科举的人多了,也就有了做弊。总结起来,科举考试做弊的方法主要是四大类:请托、枪替、夹带和冒籍。

  所谓“请托”即通过联系,打通关节,以追求录取。这是最便利、也最容易成功的方法,一般来说是达官高贵子弟采用的方法,正所谓“贵者以势托,富者以财托,亲者以情托”。

  “请托”之风盛行于唐代,彼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善,达官高贵往往凭借权势位置相托,主考官又迫于压力无法回绝。玄宗时期,主考官达奚珣就忌惮国舅爷杨国忠的压力,录取其子为明经上第;高宗时期,主考官董思恭收受考生的贿赂后,泄露进士策问试题。

  “请托”必定伴随着考官的徇私或者舞弊。事情暴露后,考官假如上面没有人兜底,下场往往很惨。比如前文说到的董思恭,在事情暴露后的三司会审(大理寺、刑部、御史台三司联合审判)中初判堂前斩决,后董思恭参与揭发他人戴罪立功改判放逐岭南。唐代对参与科举舞弊的考官赏罚较重,对参与舞弊的考生赏罚较轻,最多也仅仅是判三年刑。量刑小则意味着考生的做弊本钱小,因此到了晚唐时分,面对“请托”日盛的科举考场,屡试不中的诗人杜荀鹤感叹:“空有篇章传海内,更无亲友在朝中。”

本文由四海八荒网作者上传并发布,四海八荒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未经作者许可,不得转载及摘抄,违者必究!

All Right Reserved by www.4h8h.net 京ICP备17063620号
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1860号